家装建材

地方救市政策不宜过激
常熟房产网  发布时间:2009-02-24  来源:

期盼许久的中央救市政策终于出台。但因并未涉及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松动,被业界普遍认为过于“温和”,“对房地产市场回暖有限”。众多压倒性的悲观评价让暖市利好瞬间消解。从中不难看出,当前市场正值敏感期,各种力量的博弈仍在不断加剧。

 

过去两个月里,一些地方政府误以为中央放慢出台政策的背后,是对地方政府自主救市行动的“默认”。正因如此,近期各地救市声势一浪高过一浪,终至蔓延全国。所出台的地方“救市”方案,也一个比一个“声势大”,一个比一个“有力度”,甚至出现了同一大区域,甲地和乙地比拼政策优势的态势。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救市问题上,地方与中央出现了微妙的目标与路径的分歧:中央救市不是为了刺激房价,而是在把握整个宏观经济的全局下,刺激中低价位住房消费,最终把购房人的有效需求激发出来。从这一点上说,中央救市救的是销售,不是救价格;救的是经济,不是纯粹救开发商。

 

但地方救市则明显不同。极端的事例是最近石家庄公布的20条救市方案,被指其中仅有3条是指向购房者,其余13条则是赤裸裸地救地价、保房价、护佑开发商。如其中对土地“捆绑出让”的规定,就明显带有打包推地、好地坏地一同甩手的意图。而实行“建设用地预申请制度”,则更让人想到香港楼市低迷期惯用的勾地制度,意在土地市场冷清时,防止地价下滑和土地流拍。

 

显然,地方救市的动机更为复杂。刺激地皮财政收入和推高GDP政绩是其更多考虑的一面。这就造成其在出台政策时,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更多短期行为。而这不但无助于市场回暖,更会给未来的产业治理埋下隐患。如一些地方救市条款中,超越原则地放宽了预售许可和资金监管制度,虽名为帮助开发商提高资金流动性,但真要实行这一政策,楼市的风险无疑就会更大。

 

事实证明,短期行为并不能使楼市长期向好。就目前而言,各地出台的单边救市政策收效均不明显。这也就证明,当前救市的关键,并非在于地方政府倾力托举地价、房价,而是要拯救信心,从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入手,让利于民。

 

要理顺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和地产商都应有勇气回调和让利,克制对地价和房价的贪欲。建议相关决策应对各地救市行动中的短期、错误行为适时纠偏,绝不能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政策比拼。当然,地方救市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以灵活,但原则和思路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统一。允许地方拥有裁量权,但不允许地方僭越原则,与当前中央宏观政策主旨相悖。

 

当下,我们无法确切预知未来中国房地产业的萧条还将持续多久。这就更需要制定长期、稳妥的回暖、复苏计划,而不是将危机压后或顺延。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做到既满足“保增长、防滞胀”,又尽可能地减少对今后产业的影响,是中央和地方都必须坐下来再商量的问题,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的调研工作还应该做得更扎实和更有依据些,纳入考虑的人群也应该更广泛些

发表评论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最新留言

更多
    暂时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