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大幅降息1.08%是史无前例的,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央行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的信心。其对于整个市场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意料中的意外降息
前天,央行停发1年期央票,进行了50亿元为期28天的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1%,较上周1.90%的水平再下降9个基点(1个基点=0.01%)。这也是正回购利率连续第10周下滑。同时,11月18日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大幅走低96基点,鉴于历史上央票利率走向具有重要预示作用,因而,央行降息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市场对降息翘首以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受访时表示,中国现在的利率水平比较合适。市场对此解读为“最起码这个月内不会降息”。分析人士认为,央行之所以这样表态,更可能是担心滞胀局面的出现,因为2009年经济增速下降和物价上行压力都是央行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控制物价”和“保增长”之间要作出平衡。业内普遍预计,降息可能发生在12月中旬,即我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同步行动。但在11月26日央行就出此招,无疑是大大出乎市场预料的。
降息幅度史无前例
综观最近的降息,央行都采取了“小步快走”的方式,显示了运用货币政策时的审慎态度。但由于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时滞,往往跟不上经济形势变化,等到利率政策真正发生作用时,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市场盛传降息幅度将为54个基点,即在经济走势较为明朗的初期应当“出重拳”,而降息108个基点,即1.08%是史无前例的。
抗击金融海啸,降息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全球市场人士预期,美国甚至可能将进入“零利率”时代。在此情况下,央行大幅降低利率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有关专家表示,考虑到当前经济活动不断趋于疲软,银行惜贷情绪日益严重,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降低。我国应当抓紧时间、大幅降息,以便对冲因风险厌恶情绪而带来的实际利率攀升,起到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目的。此次央行降息108个基点,无疑显示出其战胜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决心。
政策出台意义深远
此次央行货币政策出台的时机,颇值得研究,其正是国家统计局发表了相关经济数据之后。昨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94.7。尽管仍处于表示稳定的绿灯区,但和9月的105.3相比,下降了10.6,是2002年10月以来预警指数最低的一个月。国家统计局昨天上午还发布了消费者信心指数。今年10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4,和9月相比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此外,消费者预期指数和满意指数分别为94.2和89.8,也都呈下滑趋势。在下午,央行就在货币政策上出重拳,不仅降息而且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经济增长。
央行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上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回收流动性力度减弱等,将为金融部门注入更多的流动性,金融领域的流动性过剩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样,即使金融流动性向实体流动性移动的管道畅通程度没有增加,金融流动性流向实体流动性的数量也会增加。信贷市场被有效激活,将有效提高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性将在货币乘数改变的作用下,得以内生性地扩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