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楼市泡沫更大 张立伟在《21世纪经济报道》刊文说,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日在中国的调查显示,在一些二线城市,每年新增的房源供应比实际需求多出50%以上。2010年全国新开工的住宅面积超过卖出的住宅面积39%,其中辽宁、安徽和内蒙古的开工与卖出数量差别最大。而英国《金融时报》对中国7个省份的调查发现,空置新房数量在1300万套左右。《经济学人》判断中国二三线城市存在供大于求的泡沫现象。但是,他们和《金融时报》得出同样的结论,认为城市化的推进足够可以消化这些过剩的住房。 事实上,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楼市有特殊的一面,即几乎所有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都会自购土地建设内部住房,其价格远远低于市场。在二三线城市,尤其那些不发达地区,“吃皇粮”与就职于垄断性国企的市民是主流人群,出现了每家可能有一到多套新建内部房的情况,腾置出大量房改房。这部分旧房很难统计在供给之中。而且二三线城市由于价格较低使得投资比率更高,空置率非常大。 同时,我们不认同未来中国城市化仍像过去那样继续吸纳大量农民人口,因为中国依靠信贷与投资推动的发展模式已经到头,目前已进入成本大幅上涨与产能过剩时期,城市新增就业潜力不大。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与房价上涨,也基本上阻挡了更多农民涌入城市的可能。由于传统的二三线城市大部分没有任何有竞争力的产业与合理的经济结构,“钢筋加水泥”的模式走到头后,经济更加脆弱,人口的城市化失去动力。 同时,全国范围内建设保障房在一定程度上会恶化二三线城市的过剩危机。 空巢经济可能成为陷阱 2010年4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鬼城》的文章质疑,中国房地产市场是泡沫吗?文章特别提到,最荒凉的鬼城是内蒙古的康巴什。最初为100万人居住、生活和娱乐而设计的这个地方却几乎没有人居住。只有几辆汽车驶过多车道公路,白天有些政府办公室开门办公。结论是,只用了5年时间就建成的康巴什,设计初衷是要成为鄂尔多斯对外炫耀的市中心,但如今却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在《南都周刊》刊文说,鄂尔多斯既是经济发展的奇迹见证,也是资金无效使用的象征。空荡荡的城市展示了政府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决心,却没有人才与精神来填满。中国所有的城市新区充斥着空巢现象,而所有的空巢一旦无法开启新财富之门,就会成为陷阱。 某些地方政府助涨房地产泡沫 叶檀在《每日经济新闻》刊文说,一些地方政府还在积极推动房地产泡沫膨胀,直至崩溃。 房地产调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央政府的独角戏;地方政府则希望房地产价格在一定的区间内继续上涨。有人认为只要有投资者在高位接盘,房地产价格就处于理性区间,实在是大错特错。在资本时代,只要有10%拥有数万亿现金的接盘者,就足以支撑高房价,但此时的房价只是资产泡沫的表现,而非刚性需求与消费者需求的内在需求。有人接盘并不是市场的理性反映,想想美国次贷危机的状况吧,在低利率与金融衍生品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可以偏离实体经济大涨特涨,直到美国的金融体系也无法支撑。 中国的房地产调控遭遇到地方政府的普遍挑战,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仅国内的既得利益阶层对房地产调控抱有怀疑的态度,就是国外的大金融机构对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的认识也同样模凌两可。而从草根调研得出的结论,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面对地方政府的态度,中国房地产调控只有前行、前行,再前行。不要被虚假的数字所左右,不要被资本市场的既得利益者所掌控,中国经济要想有未来,房地产健康发展是非过不可的大关。
|